师资队伍
林木遗传育种
学科介绍
+

林木遗传育种

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始建于1954年,1962年始招研究生(含留学生),1986年始招博士生,是我国林木遗传育种学科第一个硕士点和博士点。在学科奠基人朱之悌院士、沈熙环教授等领导下,经几代人的努力和积累,学科发展迅速,1992年成为部级重点建设学科,2003年跻身国家重点建设学科行列。为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

学科在国家“211工程”“895优势学科建设”“双一流学科建设”以及“高等院校实践基地建设”等支持下,以本学科为重要支撑建成了“林木育种与生态修复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林木遗传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林木资源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林木花卉遗传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树木花卉育种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等实验平台,以及山东冠县、河北沧州与平泉等科研与教学实践基地。拥有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80多台套,总值达1500多万元,有力提升了学科的科学研究和高级人才培养的能力。

研究方向

(1)林木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以我国主要用材、抗逆或油料树种为试材,在SNP位点、基因及基因组水平上由个体到群体开展系统研究,揭示林木产量、品质及抗逆性状遗传变异规律,阐明用材林和经济林树种的产量、品质及抗逆性等性状遗传调控机制等,实现分子设计育种等。

(2)林木细胞遗传与细胞工程:主要以白杨、青杨、桉树等重要用材树种以及杜仲等重要胶源树种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林木细胞遗传及多倍体遗传基础、林木配子与合子染色体加倍技术、林木细胞培养与融合技术,以及林木多倍体新品种选育研究,建立林木细胞遗传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多倍体育种技术和品种研发体系。

(3)森林遗传与树木改良:主要以油松、樟子松、侧柏等树种为对象,瞄准国际森林遗传学研究重点研究领域和具体树种改良的理论需求,构建遗传改良共性技术平台,研发提高相关树种良种基地营建和管理水平的关键技术,形成相互依托的理论、技术和改良研究体系。

(4)经济林育种:主要以枣树、酸枣、枸杞、树莓、杜仲和山核桃等重要经济林树种为对象,围绕培养优质高产新品种的育种目标,以种质资源研究为基础,借助数量遗传学和基因组等工具揭示重要性状的遗传规律,通过常规育种结合分子手段提供满足生产需要的优良新品种,并为加速育种进程提高育种效率,为相关经济林树种育种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5)林木良种繁育:以进化论、遗传学和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开展栎树、刺槐、枫香、松树、云杉等树种良种选育和繁殖技术研究,在基因资源收集、保存、评价的基础上,选育满足我国用材林和生态林建设的林木良种。尤其是针对无性繁殖困难树种,基于细胞全能性理论,以保持和诱导树木幼化关键技术研发为核心,研究构建相关树种体胚诱导等无性繁殖技术,支撑良种规模化无性系生产。

科研项目

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和任务,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省部级联合课题和横向课题等50余项,总经费逾亿元。

科研成果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获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证书50余项,其中9个杨树、枣树新品种通过国家林木良种审定等。

人才培养

弘扬朱之悌院士的“白杨精神”,坚持“教学为本、科研是魂”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及“求实求新,育种育人”的学科发展宗旨,设立朱之悌院士基金奖励新入校优秀硕士研究生,并通过教材、课程体系建设以及严格学位论文开题等措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3名博士生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近年来,每年招收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以及林业硕士研究生近百名,大多数毕业生成为国家林木遗传育种以及生物科学相关事业的骨干力量。

师资队伍

学科现有在职教师25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实验师2人等。主要成员包括:康向阳、李云、李伟、张金凤、钮世辉、杜庆章、王延伟、安新民、宋跃朋、张平冬、徐吉臣、庞晓明、孙宇涵、李颖岳、李赟、杨珺、陈金焕、龙萃、范英明、赵健、薄文浩、秦德彬、郭美娜、焦志远、杜康